无人机产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无人机产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表现、根源与破局路径
原创
低空经济洞察分析
低空经济合作会客厅
2025年07月11日 07:40
湖南
1人
(本文篇幅较长,约 4200 字,建议预留片刻从容阅读)在反内卷的时代浪潮中,蓬勃兴起的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既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遇,也正遭遇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的核心判断标准是产能利用率低于行业健康阈值(制造业通常以75%为界),而无人机产业的特殊性在于“结构性分化”—— 中低端领域因供给远超需求形成过剩,高端市场则因技术壁垒呈现供给不足。本文所指“结构性产能过剩”,即消费级中低端机型与工业级通用机型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于70%,且伴随价格战、库存积压与利润率坍塌,同时高端机型(如高端工业级、中高端消费级)供需基本平衡或供不应求。以下从消费级、工业级两大细分领域展开具体剖析。消费级无人机:低端混战与中高端垄断并存(一)现状消费级无人机(Consumer Drones)指面向个人消费者、主要用于娱乐与航拍的飞行器,具备便携性、易操作性和拍摄功能。依据功能、图传距离、价格、配置等因素,分为玩具级、入门级与中高端三类。图:消费级无人机分级(来源头豹研究院)在全球市场来看,2024年数据显示,入门级与玩具级产品合计占全球销量70%以上,但中高端级贡献收入超过60%。大疆创新(DJI)全球份额约70%,垄断中高端市场;FPV领域,大疆与哈博森(Hubsan)合计占75%以上份额。图:各层级消费级无人机主要玩家及市场份额(二)产能过剩的核心表现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产能过剩问题在2016-2017年首次凸显,并持续影响至今。2016年大疆创新汪滔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即将接近饱和,大疆的收入到200亿就到顶了。”实际上,早在2015年上半年,大疆创新就布局行业应用,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大疆作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龙头,其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增速从2020年的60%降至2024年的12%,市场份额虽高但增长显著放缓。那么,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产能过剩有哪些具体表现呢?首先,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位2024年全球消费级无人机产能约800万台(头豹研究院数据,),实际销量507.78万台,整体产能利用率63.5%,其中玩具级与入门级产能占比72%,销量占比仅45%,产能利用率不足55%。中国作为核心生产基地,广东省2024年消费级无人机月均产能57.8万台(非最大生产能力,且仅统计规上企业产能,未包含小微企业组装产能),广东省产能中约60%用于出口,扣除出口后,国内市场实际消化量约23万台/月,仍高于国内月均需求(16.9万台),区域内销产能过剩约36%。其次,价格与利润的双重坍塌消费级无人机均价从2019年的5000元降至2024年的1800元(降幅 64%),其中玩具级机型均价跌破200元(如4drc V26 仅160元),入门级机型利润率从2019年的25%压缩至2024年的3%-5%。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9年玩具级占比仅20%,2024年升至45%,低价品类占比提升导致均价下降是重要因素之一,同品类(入门级/中高端)实际降幅约20%-30%。再次,库存周转周期的异常延长2024年消费级行业库存超200万台,玩具级无人机因单价低、迭代快,成为库存积压的主要品类,占行业总库存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库存周转周期显著延长,从2020年的1个半月增至2024年的半年左右。(三)过剩根源首先是需求端增长见顶消费级无人机的核心场景(航拍、娱乐)已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替换”,用户对产品迭代的敏感度下降(如像素、续航的边际改进不再刺激购买),需求疲软本身也是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同时,消费级无人机作为耐用品,大部分消费者使用频率不高,大量二手机满足新增需求。据行业调研数据,2024年二手市场交易量占比消费级无人机需求的15%-20%。其次是中低端技术门槛降低玩具级与入门级无人机核心部件(电机、电池、基础飞控)国产化率超95%,组装门槛极低(一套生产线投资不足200万元),导致2020-2024年国内新增消费级整机企业超1500家,90%集中于中低端领域,引发产能无序扩张。新增企业中,约60%为组装小厂,实际持续运营的企业不足500家,多数因产能利用率低退出市场。然后是产品同质化中低端机型功能重合度超70%(如入门级航拍机的像素、续航参数趋同),无法通过差异化刺激需求,最终陷入“产能扩张-价格战-库存积压”的死循环。最后是高端市场垄断大疆在中高端消费级市场占据70%份额,通过“飞控算法+生态系统”形成技术壁垒(如大疆FlySafe系统的地理围栏精度达1米,中小厂商难以企及)。中高端需求被头部企业虹吸,进一步加剧中低端市场的过剩压力。工业级无人机:“低端冗余”与“高端不足”并存(一)现状工业级无人机是专为满足工业场景作业需求而设计、研发的无人机系统,核心功能是替代人工完成各类工业级任务,具有专业性强、场景适配度高、技术门槛高等特点。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国内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不断上涨,预计2024年将突破1508亿元。图:工业无人机产业规模(来源:Frost&Sullivan,Big-Bit产业研究室)从行业应用来看,大多数工业无人机企业主要专注于某些特定应用场景进行深入挖掘。其中,纵横股份与大疆的产品覆盖范围较广,科比特专注于巡检和安防领域,观典防务聚焦安防领域,极飞科技注重植保领域,飞马机器人、中海达和华测导航专注测绘领域。纵横股份作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其产品的高载荷和长航时覆盖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观典防务则以其在无人机禁毒领域的先发优势,以及深耕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和产业资源,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图:工业级无人机细分市场参与者(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二)产能与需求的失衡首先是整体利用率不足与结构性分化2024年全球工业级无人机产能120万台,销量86万台(注:工业级无人机系统(含配套)年销量约30万套,对应单机销量86万台),整体利用率71.7%,低于75%的健康阈值。但细分领域差异显著:基础巡检机型产能利用率62%(产能45万台,销量28万台),农林植保机型68%。其次是价格与利润的剪刀差工业级无人机均价从2020年的35万元降至2024年的18万元,降幅达48%,其中作为主力产品的基础巡检机型均价从20万元降至12万元,利润率从25%降至8%-12%。而高端机型因技术垄断,均价维持在30-80万元(部分定制化机型因服务增值更高),利润率超40%。话分两头说,中低端产品价格降了不全是坏事,至少能降低用户使用门槛。而高端产品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大,保持合理的利润也是必要的。再次是区域产能错配在深圳、西安等产业集聚地依托供应链与场景优势,产能利用率75%-80%;而中部某无人机产业园因核心部件依赖外部采购(飞控系统外购占比90%)、本地需求不足(农业植保渗透率仅8%),利用率仅35%,区域差异达40个百分点。(三)结构性矛盾的底层逻辑工业无人机整体来看处于上升通道,现在谈产能过剩为时尚早,但当前面临的中低端产能冗余与高端产能不足的局面,引发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消费级企业向工业级转场的场景适配性不足。2020-2024年,受行业应用场景的“增量红利”吸引,超600家消费级企业转型工业级,将中低端制造能力直接迁移至基础巡检、植保领域(如将消费级飞控简单改造后用于工业场景),导致同质化产能激增。同时,转场企业对场景适配性不足。然而受制于核心技术瓶颈造成高端短缺。中小企业难以突破“技术+数据+行业经验”的复合壁垒,比如技术方面,受限于动力系统、飞控避障算法、AI算法、感知系统等技术壁垒;而数据是AI训练的基础,场景数据的积累过程缓慢,给中小企业的创新造成较大阻碍;在行业经验方面的短板也很突出,行业专家与无人机技术专家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上述复合壁垒导致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滞后于需求。同时,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企业产生盲目扩产冲动。部分地方政府将工业级无人机纳入政策补贴、资金扶持范围,引发“为补贴、套资金而扩产能”的非理性行为。但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产能无法消化。破局路径: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低空经济的核心是“空域资源激活+场景生态构建”,无人机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本质是“脱离低空场景的盲目扩张”。破局的关键路径是“从设备供应商转向场景运营商”,为行业应用场景在降本增效方面赋能。(一)供给侧:正确引导与技术攻坚并行在地方政府政策层面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完善低空配套基础设施、扩大空域开放程度、开发本地应用场景,促进本地企业的产能消化。同时,以产能利用率70%为红线,停止对低效产能的补贴(如取消对利用率<50%企业的优惠);支持高端技术突破,联合科研机构攻关“卡脖子”技术,构建“硬件+算法+数据”生态,促进当地无人机企业的向“硬件+服务”的升级,提升在细分应用市场的竞争力。打造行业数据联盟,通过联合中小企业的行业数据积累、共享,加快中小企业在特定行业领域的经验及数据积累速度。例如:极飞科技如何从“卖植保机”转型为“农业服务运营商”:通过“无人机+农田数据+农资合作”模式,2024年服务面积达5亿亩,带动设备复购率提升至35%,证明“服务化转型”可消化产能。(二)需求侧:场景深耕与模式创新提升工业级场景渗透率。在应急救援(如森林火灾监测、医疗急救物资配送)、城市治理(如管网巡检、违建巡查)等低渗透率领域,通过 “政府采购+企业付费”模式扩大需求。消费级差异化经营。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场景(如水下无人机、穿越机竞技),2024年飞行相机品类销量增长500%,证明差异化需求仍存。但细分场景需建立“技术门槛+生态壁垒”双重壁垒,避免对手轻松进场。引导企业出海。随着国内及部分发达国家的合规成本增加,引导中小厂商可通过“代加工+白牌出口”规避合规成本(如东南亚、非洲市场对认证要求低),作为补充消化部分低端产能。(三)区域协同:优化产业布局产业链成熟的地区(如深圳、苏州、成都、西安等)聚焦高端研发,中部地区承接中低端组装的同时,配套本地场景。实现区域间的产业协同,而不是同质化、低水平的无序竞争。总结无人机产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本质是低端供给与高端需求的错配,而非全面过剩。消费级的核心矛盾是“垄断下的中低端内卷”,工业级的关键问题是“转型红利下的高端滞后”。破局的关键在于:对于无人机产业而言,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破局,不仅需要“淘汰低端、攻坚高端”,更需要“以场景定义需求,以需求倒逼供给”—— 即通过低空经济的场景创新创造增量需求,同时推动企业从“设备制造”向“硬件+服务+数据” 的综合服务商转型。这既是产业从“规模领先”到“价值领先”的必经之路,也是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载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加载更多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