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难成真风口

科技资讯|发布者 起航sail
2025-04-26

低空经济,难成真风口








原创








灭雪













智行仪氪





2025年04月25日 07:00

江苏



19人
























近年来,低空经济被冠以“万亿级新蓝海”之名,成为政策、资本和媒体的焦点。从无人机物流到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从低空旅游到应急救灾,这一概念似乎承载着未来交通与产业升级的无限可能。问题是,在热浪翻滚的表象之下,低空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难题实际上非常多,其发展路径可谓极度复杂,甚至很难触发成为真正风口的基础条件。什么叫风口?炒得热的话题性产业/概念就叫风口吗?这恐怕是不负责任的一种定义方式。你起码得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规模吧?AI和机器人尽管也被一些人质疑,但起码前者有技术积累(神经网络、强化学习、大模型……),后者有产业积累(工业机器人已大规模落地应用几十年了)。而低空经济呢?它更像是一个概念拼盘,其中部分“成员”如无人机送货、水上飞机带游客飞一圈等,算是已经成熟落地,但大部分尤其是那些吸纳了大量融资和眼球的领域如eVTOL和飞行汽车,充其量算是刚迈出一小步。在很多投身低空经济的初创企业的PPT里,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地面上人流如织、车水马龙,人的头顶上大大小小的飞行器井然有序地飞来飞去,有送货的,有拉人的,有赶去救火的,还有突然从地上腾空而起飞走了的……这当然是一幅美妙的图景,因为人类生活空间得到了高效的利用,递送和出行效率也大大拉升。问题是,这需要多久才能实现?打个折,一半吧,做到50%要多久?再打折一半又需要多久?一两台样机,几份PPT,就吸纳如此多的资金,占据如此多的传播资源,这是负责任的做法吗?它配被称为真风口吗?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技术能力还不太够。

比方说,目前成熟的 eVTOL 电池能量密度,总体还是低于航空燃油,无法满足长距离、长时间飞行需求,且在飞行控制系统和电机与电控技术等方面存在难点。

另外,电池热管理、智能避障、复杂气象适应性等难题也未攻克。例如,无人机依赖单点通信的地面站模式,限制了空中作业的自主性;eVTOL的“电池热失控”风险,让载人飞行安全成了问题……这些技术短板导致相关器物的应用场景长期局限于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等低附加值领域,难以向城市物流、载人交通等高价值场景大举突破。延伸而来的就是成本问题、交付问题和商业闭环问题。以无人机物流为例,单次飞行成本可达传统物流运输的几倍(当然,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偏远地区配送虽有社会价值和PR价值,但赚不到钱,消费级场景如低空旅游虽然容易做到,但客单价千元左右(吴江农村某民宿的水上飞行服务,带人转一圈几分钟,800元)且受众狭窄,市场天花板明显。资本市场对低空经济的追捧,某种程度上复制了新能源早期的投机逻辑。eVTOL企业估值动辄百亿,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不少主控芯片、精密传感器仍依赖进口。这种“重概念轻技术”的倾向,导致资源向营销端过度倾斜。部分地方政府的盲目跟风加剧了资源浪费。多地争建“低空经济示范区”,但缺乏产业基础与空域条件。例如,某内陆省份强推eVTOL产业园,却因空域管制无法开展试飞,最终沦为“空中楼阁”。还有一些琐碎却很实际的问题,比如民众能放心头顶有飞行器呼呼飞吗?掉下来怎么办?民宅和写字楼的隐私问题怎么解决?噪声是不是会增加?飞行器总是要降落的,停机场是不是要和停车场抢地盘?等等等等。因此,低空经济绝非短期可收割的风口,而是一场需要十年磨剑的“耐心长跑”。其破局关键在于:建立分级空域管理体系,加速适航标准制定;推动电池、芯片等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培育医疗急救、跨境物流等刚需场景。低空经济不能一哄而上,必须安全为要、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当资本褪去、政策理性回归,唯有那些深耕技术、敬畏安全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等来真正的腾飞时刻。在此之前,行业更需要的恐怕是冷思考,而非热炒作。

举报
47
47
阅读量14974
标签: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10
  • {{item.nickname}}
    回复:{{item.other_nickname}}{{item.text}}
    {{item.time|relativeTime}}
    回复
    {{item.good}}
    {{item.good}}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了

退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