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物流真的赚钱吗?

科技资讯|发布者 曹梦贤
2025-07-05

上午10点,长清大学城,一架无人机掠过树梢,机腹货舱里,10公斤重的邮政包裹以70km/h的速度向7公里外的山东交通学院疾驰。10分钟后,包裹稳稳降落在该学院的停机坪——这趟打破地面交通20分钟极限的飞行,是济南首条低空物流航线的寻常一景。但在山东交通学院航空学院副教授高翔眼中,这样的场景背后藏着更复杂的低空经济产业图景。


01 “效率革命”挣脱成本困局

“无人机配送成本0.8元/公里,传统车辆地面配送为3.5元/公里。”济南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算的经济账看似诱人,前者的实际运营却另有难题。

来自山东交通学院的实践数据显示,这条航线日均单次运输的电力消耗仅需1度电,但起降点建设费、空管报备人力成本等隐性支出占运营成本的60%。更严峻的是,当前日均1次的运输频次难以摊薄单票成本,若想实现盈亏平衡,年运输量需突破千次大关——这对日均快递量仅百件的校园场景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从行业发展来看,低空经济在山东的应用场景已“遍地开花”:从配送、救援到巡检实现了多元落地。一条仅有7公里的航线,是从校园航线到城市低空网络的一次试水。

高翔直言,“前期投入是‘高门槛’,从飞行器购置到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不小的成本压力。”比如,无人机采购成本、空域申请成本、通信系统搭建成本、校园航线中小成本压力……这些都显而易见,因此,盈利面临不小的挑战。

行业来看,济南快递行业快速发展,2023年业务量首次突破8亿件,达到8.5亿件;2024年突破10亿件,预计今年将突破11亿件。无人机配送突破了时间、空间、地理等诸多限制,能够实现“即时配送、够量即飞”的高效运转配送模式,可有效解决资源分配、交通拥堵等诸多难题。

这次低空物流航线的技术突破,在政策支持下尊重市场规律,寻求“补贴——造血”的持久发展。比如,飞行器成本,通过采用国产部件,降低了无人机的购置成本。以电池为例,国产电池价格相比进口电池降低了30%—40%,有效减轻了前期投入负担。同时,国产部件的本地化供应,也减少了运输和售后成本。

硬件配置的成本降低了,低空生态还有产业配套的隐忧。比如,从起降网点到低空智联网的配套,这条航线运行3个月来,已收集了大量飞行数据,包括电磁干扰点、气象敏感区等,针对这些避障数据,正在改进飞控系统、传感器等部件性能,提升无人机的整体性能和适应性。

“适合建设整机厂的地区需具备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开放空域、配套设施和落地市场应用等条件,山东交通学院的选择正是理性考量自身条件的结果。”高翔直言,这给地方发展低空经济带来了借鉴。


02 政策红利下的空域博弈

低空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增长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选择。

《济南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市场化开展低空经济公共服务领域的场景开发,不断拓展低空经济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旅游文体等方面应用,进一步丰富居民消费模式、推动我市消费持续升级,提高生活质量,形成消费新的增长点。”到2027年,引育产业链相关企业20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建成300处各类起降设施;开通100条以上低空航线,商业飞行取得突破性进展等。

一边是抢抓政策红利,一边是空域博弈。实际操作中,“先远郊后城区”的政策边界遇到新挑战。比如,从济南CBD到济南老城区采用无人机送餐,就受限于禁飞区,快递模式的更迭,需要在安全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这也给城市治理带来新难题。

这条7公里航线的实践带来更深的启示——低空经济需要在理性布局与科学引导下持续推进,真正构建“场景—产业”的双向奔赴机制。

在山东交通学院的停机坪旁,高翔指着电子屏上密布的航线图说:“行业的终极目标是让无人机像网约车一样随叫随到。”这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当低空物流不再局限于“最后一公里”,而是重构城市时空坐标时,那些今天困扰校园航线的难题,终将成为通向万亿产业的垫脚石。

本文转载自《大众日报》,原标题为“探访济南首条低空物流航线,低空经济何以'高飞'?”.如疑问请联系小助手。添加运营小助手微信(LaE9121)入群,一起讨论低空经济前沿创新技术、场景应用及落地方案。

     



举报
51
51
阅读量6531
标签: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10
  • {{item.nickname}}
    回复:{{item.other_nickname}}{{item.text}}
    {{item.time|relativeTime}}
    回复
    {{item.good}}
    {{item.good}}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了

退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