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1个亿,16年专注工业无人机

科技资讯|发布者 起航sail
2025-05-16

放弃1个亿,16年专注工业无人机:大疆前2号员工狂揽10亿融资!








原创






深度的








科创投资研究





2025年05月16日 07:00

北京



6人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万亿级产业蓝海引发全球瞩目。

在这场空域革命中,工业无人机成为关键落子:截至2024年8月,全国无人机企业超1.7万家,科比特航空以能源巡检、应急救灾等场景超20%的市占率跻身行业前三。


鲜为人知的是,这家隐形冠军的创始人卢致辉,正是大疆初创团队“2号员工”——2006年与汪滔共同创业的核心成员之一。

2009年,他带着6000元在深圳出租屋起步,拒绝上市公司1亿元收购,用16年完成从贴牌代工到全产业链龙头的跨越:并购13家供应链企业、完成9轮超10亿元融资、服务国家电网等头部客户。

如今,科比特氢动力无人机续航突破4小时,参与制定全球首个无人机国际标准,其“制造+服务+生态”模式,能否在低空经济的星辰大海中开辟新航道?

本文将梳理卢致辉的创业历程、科比特的商业模式,以及工业无人机行业如何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成为低空经济的关键引擎。



卢致辉的“逆风局”:从大疆出走到拒绝1亿收购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汪滔在深圳创立大疆创新,专注于直升机飞控系统的研发。

彼时,卢致辉作为哈工大应届毕业生,放弃东莞一家企业的结构设计工作,以“2号员工”身份加入初创团队,挤在车公庙一处不足20平米的仓库里,开启了无人机技术的探索。

团队初期仅有4人,汪滔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令卢致辉印象深刻:从螺丝胶的强度选择到飞行器抖动的反复测试,每一步都近乎苛刻。然而,这种“实验室式”的研发模式,也为后续的分歧埋下伏笔。

2008年,大疆仍处于亏损状态,年营收不足百万,核心矛盾逐渐爆发。

一方面,汪滔坚持深耕油动直升机飞控,而卢致辉更看好多旋翼技术的潜力;另一方面,股权分配的争议浮出水面。

据卢致辉回忆,汪滔最初承诺创始团队共享40%股权,但经多次稀释后,最终仅剩5%。

同年,空降的职业经理人介入管理,技术出身的团队与“外行领导”理念冲突加剧。

多重压力下,卢致辉选择离开,随后半年内,陈楚强、陈金颖等早期成员也相继出走,大疆初代团队彻底瓦解。

离职后的卢致辉并未远离无人机行业。

他先后为艾特航空、一电科技组建消费级无人机团队,主导开发国内首个电力巡检无人机项目,但受限于家族企业的内部掣肘,始终难展抱负。

2009年,他带着6000元积蓄,在深圳城中村租下不足20平米的农民房,创立科比特航空,目标直指工业级无人机市场。

初期,公司以定制化方案为主,例如为电网企业开发架线无人机,替代传统人工砍伐树林的粗放作业方式,将单公里架线成本从3万元压缩至数百元。

然而,这类项目难以规模化,公司成立前六年仅从1人扩张至7人,年营收长期徘徊在百万级别。

2014年,大疆凭借消费级无人机Phantom系列爆发,年营收从不足千万跃升至5亿元,行业资本热度骤升。

一家上市公司向科比特抛出橄榄枝,提出以1亿元估值全资收购。

面对这笔足以实现财务自由的交易,卢致辉坦言“动心了两天”,但最终选择拒绝:“若拿了这个钱,余生怕是要走下坡路。” 

他转而接受国信证券与大族激光的3000万元投资,开启激进的全产业链整合:2015年至2017年间,连续并购13家无人机零部件企业,涵盖碳纤维机体、氢能源动力系统、飞控软件等关键领域。

这一决策背后是深刻的行业洞察。工业无人机供应链高度分散,零部件厂商对初创企业缺乏配合意愿,导致研发周期漫长、成本高企。

卢致辉将并购企业重组为子公司世纪南方,自主研发生产95%的核心部件,并首创“硬件接口标准化”模式,使同一机型可适配电力巡检、消防侦察等多种任务载荷。

为说服投资人,他甚至将个人股份分给被收购企业创始人,以换取产业链协同效应。

至2018年,科比特已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无人机ODM(原始设计制造)平台,为超800家企业提供贴牌服务,被业界称为“无人机富士康”。

扩张之路并非坦途。频繁并购导致管理复杂度激增,早期产品性能不稳定、人员流动率高引发外界质疑。

卢致辉坦言:“公司发展太快,管理能力需要追赶产业步伐。” 

但全产业链布局的效益逐渐显现:自主研发的氢动力无人机将续航提升至4小时,为行业首创;标准化生产使成本降低30%,科比特由此成为国家电网、中石油等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科比特的崛起:工业无人机的“隐形富士康”



科比特的营收结构中,80%来自制造业务,涵盖两大板块:一是为全球1000多家企业提供ODM服务,客户遍及中东、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二是自研产品线,主打能源巡检、应急救灾等垂直场景。

其山东邹城、江西赣州等四大生产基地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拥有全自动SMT贴片线、碳纤维机体成型车间等先进产线,年产能达10万台。

这种“制造+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使其在2022年完成3亿元E轮融资后,估值跃居工业无人机赛道首位。

成立15年间,科比特完成9轮融资,累计金额超10亿元。

梅花创投作为最早押注者,连续4轮跟投达2亿元;同创伟业、国信证券等机构相继入局,2020年单笔投资额已达4000万元。

资本的持续注入助力其深化产业链布局:2017年收购氢蜓科技,突破氢燃料电池技术;控股世纪南方后,实现从电机生产到AI算法开发的闭环。

科比特的崛起离不开对行业标准的重塑。2015年,其联合发起国内首个“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主导制定20余项技术标准,参与50%以上国标编制,并推动多项ISO国际标准落地。

基于此,公司构建四大生态体系:硬件平台“智多星”实现部件通用化;AI算法平台“神算子”支持智能巡检;智慧城市系统“天目将”整合180种应用场景;云服务生态“云享飞”提供远程调度支持。

尽管稳居行业前三,科比特仍面临质疑。过度依赖代工可能导致品牌溢价缺失,而服务业务需直面政府预算收缩风险。

卢致辉的策略清晰:通过规模化制造摊薄成本,再以运营服务开拓增量市场。例如为内蒙古草原定制放牧计数无人机,单机日巡检面积达5000亩;为海关开发的货柜扫描系统,效率提升20倍。

2021年,其服务收入占比首次超过硬件,达60%,客户涵盖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等18个政府部门。

海外布局亦加速推进。科比特在中东、非洲建立28个制造基地,为80多个国家提供ODM服务,并参与沙特“智慧麦加”、巴西雨林监测等项目。

这种“全球供应链+本地化服务”的模式,使其在2024年低空经济政策红利下,成为工业无人机全球化最彻底的中国企业之一。



工业无人机的未来:低空经济的“万亿想象”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首次明确将120米以下空域划为“低空经济专属区”,并提出“先批后建、急用先行”的审批原则。这一政策落地后,低空飞行审批周期从30天压缩至7天,部分试点城市(如深圳、合肥)甚至实现“当日申请、当日批复”。


据中国民航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工业无人机飞行审批量同比激增212%,其中电力巡检、农林植保、物流配送三类场景占比超70%。

技术层面,中国工业无人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73.26%(截至2024年6月),广东一省贡献了全国54%的工业无人机产值。科比特、大疆、纵横股份等头部企业主导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氢动力续航:科比特2023年推出的HYDRONE-4H无人机,搭载自主研制的氢燃料电池,续航时间达4小时,较锂电池机型提升3倍;

AI自主决策:大疆“御”系列搭载的“天眼”系统,可实时识别电力设备缺陷,准确率从2020年的78%提升至2024年的96%;

集群协作:极飞科技在新疆棉田部署的5000架无人机集群,通过5G网络实现厘米级协同作业,单日植保面积突破200万亩。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工业无人机仅开发了2%-3%的低空经济场景,剩余市场集中在三类长尾需求:

极端环境作业:内蒙古草原放牧计数无人机单机日巡检面积达5000亩,较人工效率提升50倍;青岛港应用的船舶领航无人机,每年为港口节省引航费超3000万元;

公共服务升级:科比特为深圳定制的“低空生命通道”项目,利用无人机转运急救血浆,将医院间运输时间从45分钟压缩至8分钟;

新型消费场景:2023年,全国低空文旅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科比特开发的“千机秀”平台,支持个人用户以599元定制10分钟无人机灯光表演,累计服务超10万场次。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增长趋缓。大疆2023年财报显示,其消费级业务营收同比增幅从2021年的68%降至12%,而工业级业务增速维持在45%以上。这种分化推动企业加速跨界:

大疆:2024年推出农业无人机T60,载重提升至50公斤,可完成果树授粉、水产投喂等复杂任务;

亿航智能: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H216-S获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计划2025年开通广州-深圳低空客运航线;

顺丰:联合科比特在川西高原测试无人机物流网络,单机载重80公斤,续航半径150公里,解决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难题。

中国工业无人机已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但标准制定权仍掌握在欧美手中。2024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由中国主导的《民用无人机系统适航要求》草案,这是首个由中国企业(科比特、大疆牵头)制定的无人机国际标准。

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将7家中国无人机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迫使科比特加速海外本土化布局:其在沙特建设的氢动力无人机工厂将于2025年投产,年产能规划1万台,目标覆盖中东及北非市场。


***


从深圳出租屋到全球工业无人机龙头,卢致辉用16年验证了一个逻辑:低空经济不是风口下的短期狂欢,而是一场需要全产业链耐力的长跑。

科比特的“制造+服务+生态”模式,既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ODM客户可节省70%研发成本),又通过规模化应用摊薄边际成本,最终在能源、农业、应急等领域扎下根系。

当下,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但相较于美国(占GDP的0.8%)、欧盟(占GDP的0.6%),我国占比仅为0.3%,增长空间依然广阔。

举报
25
25
阅读量2865
标签: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10
  • {{item.nickname}}
    回复:{{item.other_nickname}}{{item.text}}
    {{item.time|relativeTime}}
    回复
    {{item.good}}
    {{item.good}}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了

退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