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可用,低空基础设施的又一制约点
如果说钱,可持续的钱是制约低空基础设施的首要难题,那排名第二的绝对是地。至于用空为什么不能排第二,回头我们专门聊下,这篇咱先聊下低空用地问题。做过项目前期工作的同志应该了解,用地问题是项目前期工作中用时最长、流程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国家要确保18亿亩的耕地红线,土地问题干系重大,关系到14亿人的饭碗问题,确实不得不重视。这里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流程冗长。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用地申请、勘测定界、用地正式报批、征地补偿方案、用地批准书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材料繁杂,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参与审批。如果涉及永农,需到国务院审批,流程更加冗长。二是涉及单位众多。发改、规资、环保、林业等等,每个部门的权限也不同,要求也不同,只要一个环出问题,整个链条的审批效率都会受影响。像公路等线性项目,边坡坡率稍微动一下或者桥梁改路基,路基改桥梁,用地范围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如果重新走一遍流程,估计时间更久。三是限制条件多。用地审批过程中,项目用地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供地政策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等要求。对于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或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还需办理穿越或调整保护区范围等审批事项。此外,无标准或超标准项目需开展节地评价工作,进一步增加了审批难度。对于低空经济来说,上面的痛苦反而是幸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目前低空项目连基本的用地审批入口都没有。公路项目用地很烦,至少还有条路,目前低空项目用地的审批路径在哪儿,还遥遥无期。有同志说了,现在低空经济如此火热,只要是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无不把低空经济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一把手都亲自上阵了,用地问题还不愁解决么?低空项目用地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项目用地规划依据普遍缺失,规划选址审批困难。24年低空经济大火后,各个省、市、区都组建了工作专班,到现在刚好一年半的时间。据了解,这一年半大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事情,第一步确定牵头部门。主要有两大派系。第一种是由交通局牵头,第二种是发改委牵头。低空经济目前还是产业前期阶段,其实发改牵头更合适,但多数地方还是给到交通牵头。第二步调研学习。先是向本地区已经在做低空经济相关的企业学习。低空经济虽然是最近大火的,其实这个赛道很多人已经做了10多年了,只是一直没有火起来。现在突然火起来了,他们则从小众群体变成了香饽饽。去年去深圳调研学习过,深圳低空公司据说每天接待各种调研学习达6,7波之多。第三步走访航空主管部门。民航下属的各个地区管理局和各个地区的空管局各个职责是什么。他们和通用航空服务站的关系是什么。民航和空军的关系是什么。空军基底和地区机场的职责是什么。当前低空空域的审批流程是什么。这里面都很复杂。第四步申报国家试点。包括24年国家空中交通管理改革试点和国家低空经济产业改革试点。第五步编制区域的低空经济实施方案,工作机制和若干措施。第六步梳理地区低空经济特色产业,进行产业培育招引,航路航线开辟,公共起降场建设。这个时候开始接待其他比较慢的城市的调研学习了。当年我们去深圳学习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大丈夫当如是也!”有一天我们杭州肯定也会像深圳一样走出特色,频繁的接待各地学习。没想到这一天也就隔了1年左右。在进行项目建设的时候,才发现起降场项目没有规划依据。要是前半年第一步就是编制相应的产业规划、低空交通规划等就好了。所以现在才回头去编制规划,这个是走了弯路的。低空项目没有规划依据就会导致项目用地卡在第一个环节,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阶段。没有规划,规资部门难以审批。而低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又非常复杂,低空经济还不像传统交通项目有明确的交通流量预测、产业分布特点等。甚至,低空经济要不要编规划都还有各种声音。因为有人认为低空经济目前更多的是市场萌发阶段,是“自下而上”发展的,还没到“自上而下”发展。不过资源总是有限的,用地也好,用空也好,总归编了规划比没编规划思路要更加清晰,只是编规划、批规划时间上又要很久。二是用地分类缺失,项目只能曲线救国。当前项目审批时,还未设置低空交通用地分类。在进行低空起降场(特别是evtol枢纽型起降场)建设时,如果没有低空交通用地分类,则项目只能占用绿地、已有交通设施用地等等。而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有所察觉,不让低空项目占用。深圳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增设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分类,为医院、体育馆、公园、交通枢纽等建筑配建起降设施提供用地保障。而这一问题,很多城市都还未意识到。就算意识到了,新增用地分类也要走复杂的审批流程,涉及不同的部门,如果该部门积极响应还好,如果像发改部门一样见了低空就绕着走,非得国家指名道姓让发改牵头才有所动作,那估计时间也会很久。而且深圳是特区,在立法和机制上自由度更高,其他地方想学,估计也得先考虑下自身的体制机制。三是信息类基础设施用地模糊问题。上一篇公号讲了,信息类基础设施主要是通信、导航、气象、监视、反制等。涉及到占地的主要是5GA通信基站、气象基站、雷达站、TDOA或RID等无线电站等等。这些设施通常都用地很小,就是一根杆或者一个几平方的小型区域。没搞低空之前,我是没注意到身边有这么多的基站的,比如做高铁时,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沿着高铁线路,基本几百米就有一个通信基站。住的高的同学,可以看下很多楼上也有通信基站,交警、治安的高处摄像头等等。还有就是电力的铁塔,很多都是树立在农田里面,这个基础都有几个平方了。其实上面这些设施都涉及用地问题。只是占地小,密度小、地处野外、部门强势等等原因,用地也不存在审批不审批。但是以后我们的低空航路都在城市里,我们希望坐飞行汽车去上班,飞行汽车的飞行高度一般认为在300米以上,那就需要在航路航线上布设大量的信息类基础设施,这些设施设备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而且密度还不小,那就可能需要相应的政策文件支持了。基站还好,像雷达站是有辐射的,气象站是有一定尺寸的,而且这些设施的密度还不小。等低空经济规模化以后,这些模糊问题可能也不得不去面对。四是末端物流场景用地效率不高问题。当前我们看到的低空经济场景,几乎都是中小型无人机场景,甚至绝大多数是小型无人机场景。因为当年中大型无人机的适航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的,尽管当年低空经济非常火热,但是航空人还是顶住了压力。不管行政领导如何打招呼,该走的流程该要的时间一点都不能少。据说,当前排队等待适航认证的无人机非常之多,最近申请的都要排到28年以后了。这里不得不佩服航空人的抗压能力呀。同样是人命关天的工程行业,工期说压就压,别说28年了,多2.8天估计都不行。当前多数城市要建设的末端物流场景公共垂直起降场,其占地面积可达几千平方,但是其商业收益却非常微薄,无人机运咖啡、送快递,对标的是疯狂跑单的外卖小哥,小哥一单就赚几块钱,无人机要想有竞争力,也差不多这个收费额度,那城市里商业繁盛的地块,几千平的地块价值连城,做公共起降场后其收益却非常微薄。苏州低空经济产业园效果图在上面几个用地问题的同时,低空项目还面临审批流程空白的问题。谁来建设、谁来审批、谁来监管、谁来验收、谁来投运、谁来行业管理....而这些问题又会和用地审批相互嵌套,未来可能又会发现用地方面的其他问题。写到这里我想到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低空经济发展势头正盛,全国上下激情澎湃,各种低空新场景层出不穷,各个城市低空新政策争先恐后,更有人喊出要像发展电动汽车一样发展低空经济,再度实现弯道超车,大有排山倒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然则,低空经济如同一个刚出生的赤子,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空白的,要想让这些新筋骨,新血液发挥作用,甚至身强体壮到肩负国家经济增长之重任,仍需抽丝剥茧,徐而图之。低空经济,势来如山倒,势成如抽丝呀。#低空经济 #低空基础设施 #低空经济用地



-
{{item.nickname}}回复:{{item.other_nickname}}{{item.text}}{{item.time|relativeTime}}
回复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