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航线安全标准

科技资讯|发布者 曹梦贤
2025-07-09

今年4月,中央空管委印发专项措施向全国空管系统部署低空空管工作,提出要加快推进构建形成一体化的低空空管体系、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空域管理模式等。地方层面,深圳市政府推出了《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1.0》,其中在空域管理体系中提到亟需构建围绕空域与航路在实际应用和风险管理中所需的各类评估方法、工具、机制等标准及文件。当下静态的空域管理和传统通航的安全评估体系已难以适应低空动态风险管控需求:静态评估模式依赖历史数据预设风险阈值,面对突发雷暴、阵风等动态风险时预警响应迟缓;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效率低下,不同类型数据的协议转换兼容性不足;多数企业仍依赖人工设定风险评估阈值,在复杂场景下的评估准确性难以保障。这种技术发展滞后于产业实践的矛盾,使得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的动态评估体系成为当下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智合标准中心(北京之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组织起草单位,发起《低空航线运行安全动态评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起草工作。《低空航线运行安全动态评估技术规范》作为国内首个聚焦低空航线安全的团体标准,用来动态预警低空飞行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天气、飞行冲突、设备故障等风险,帮助更安全、更高效地开展低空物流、巡检、应急救援等业务。区别于传统静态评估的局限,本标准在与现有低空管理系统对接的基础上,引入了实时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方法,整合“空-天-地”数据,并提供了从危险监测、风险评估到预警处置的全流程指导,有效填补了空域动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缺失。【扫码了解更多信息】  本标准的实施将促进安全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推动低空安全服务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助力我国在低空智能管控领域实现“换道超车”,为全球低空经济安全评估提供“中国方案”。

标准核心亮点与创新突破:1. 全场景适应性评估体系:本标准首次构建了覆盖城市、郊区、山区、水域等多类地理环境的全场景低空安全动态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地形和应用场景下的特殊风险因子(如城市微气候、山区气流扰动、水域气象突变等),开发了具备差异化参数配置的评估模型与预警算法。该体系通过“场景-模型-策略”三级适配机制,实现对平原物流、山区救援、水域巡逻、城市空中交通(UAM)等典型低空运行模式的精准风险识别与动态响应,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飞行安全保障能力。2. 首创“空-天-地”三维数据采集体系:本标准在国内外首次构建了覆盖空中平台、天基平台和地面平台的立体化信息获取网络。与传统基于单一数据源的安全评估方法不同,该体系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实时数据采集,为动态安全评估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撑。该创新突破了传统低空安全监管中数据来源单一、覆盖范围有限的技术瓶颈,建立了空域安全监测的立体化感知网络。3. 动态评估技术范式转变:传统低空安全评估方法主要依赖历史统计数据与静态阈值判断,难以应对突发性强、变化快的动态风险因素(如雷暴、风切变、临时禁飞区等)。本标准通过引入实时监测-动态建模-智能决策的技术路径,推动低空安全评估从“事后分析”向“事前预警”转变。 4. AI智能评估与层次分析法融合:本标准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算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构建了混合型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兼具结构化分析与智能化学习双重优势:5. 四级动态风险预警机制:本标准建立了“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四级风险预警体系,采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等级,形成完整的风险分级管控机制。该机制不仅提供了清晰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还配套了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6. 多源异构数据智能融合:本标准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通过集成雷达、气象卫星、地面传感器等异构数据源,采用先进的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和信息融合算法,解决了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格式差异、时间同步和空间配准等技术难题。为提升标准的科学性与实践指导性,推动动态评估技术切实解决低空航线运行中的安全管理难题,现诚邀低空空域监管及规划单位、低空飞行器运营商、低空装备制造商、空管技术服务商、气象数据供应商等行业机构以及关注低空安全评估、数据安全与操作合规的专业机构以及律所律师扫码填写信息,共同发起标准起草。END


举报
42
42
阅读量14303
标签: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10
  • {{item.nickname}}
    回复:{{item.other_nickname}}{{item.text}}
    {{item.time|relativeTime}}
    回复
    {{item.good}}
    {{item.good}}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了

退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