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前段时间,我们在文物普查时遇到了沙尘暴,后来安全撤到了塔中镇。”新疆和田地区文旅局文博科科长、普查队长买提卡斯木·吐米尔说。当时全队的给养只剩下两箱矿泉水,在普查队距离塔中加油站还有50公里时,汽车指示灯亮起,提示燃油即将耗尽。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买提卡斯木·吐米尔叙述的语气却十分平静,“这个沙尘暴不算大,还好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 在霍尔果斯市文旅局文博科科长、“四普”队长张慧玲看来,文物普查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情怀。2024年,霍尔果斯周边的山区蝗虫肆虐,普查队每次吃饭都是一场“时间竞赛”。一碗方便面,打开吃一口就得赶紧盖上,否则蝗虫就会跳进去。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00余名普查队员越草原、探幽谷、攀险峰、入沙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物工作者的担当。截至4月28日,全区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1109处,其中复查“三普”文物9165处,新发现文物1944处。 越野车、骆驼、马匹齐上阵 在于阗安迪尔河下游、尼雅河中下游以及喀拉喀什河古支流雅瓦河下游的区域,曾经有一条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即丝绸之路南道。这些区域存在一些古文化遗存,可能分布着重要的历史遗迹,对于了解和田地区古代文明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如今,它们因地处沙漠腹地难以到达。2025年,新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工作机制办公室组织开展了荒漠无人区等专项调查,买提卡斯木·吐米尔带领的普查队便参与其中。 买提卡斯木·吐米尔经历过“二普”“三普”,这次又参与了“四普”。常年深入沙漠中考古,他对这样的极端环境已习以为常。每次出发前,他和普查队员都会作好充足的准备,不仅带上办公设备,还要准备充足的食物、水、药品等;不仅开越野车,还会带着骆驼拉上物资共同上路。在沙漠中遇到沙尘暴是常事,有人问:“这么大的沙尘会影响工作进度吗?”他回答:“再影响也得干,不然给养不够支撑计划好的天数。”多待一天,队伍在沙漠里用的、吃的、喝的就要增加。沙漠里没有信号,每日通过卫星电话发给单位“安全”。仅有两个字的短信,是普查队和外界的全部联络。 文物普查,沙漠不是唯一的难题。很多植被丰富的山区,开车也难以抵达,只能徒步或骑马。张慧玲记得第一次骑马去普查时,道路狭窄,两边都是悬崖。其间,一匹马受惊致使一名同行人员跌落,出于安全考虑,普查队员全部改为徒步前往。由于很多普查点位置偏远,缺少信号源,张慧玲所在的普查队办理了电信、移动、联通等几乎所有电话卡。到一个地方,哪个手机有信号,就用哪个手机采集并上传信息。 人人都是文物守护者 即便在没有外界干扰、拥有充足资料的情况下,有时想要复核“三普”文物也并不容易。清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双方重新勘界,清政府在边界设立卡伦,契格尔干卡伦为其中之一。霍尔果斯市文旅局文博科干部、普查队员严萍回忆,契格尔干卡伦在“三普”时被登记为消失,在“四普”时,她和队员根据奥维地图,找到该遗址“三普”登记的定位处,发现当地没有和文物一致的环境。在周边经过两天的寻找,他们才看到有一个地方与该遗址基本符合。咨询相关专家后,确定这里就是契格尔干卡伦,现已对该遗址“三普”数据进行了修正。 文物普查和保护不只是普查队员的事,更是每一个人的事。 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吾勒肯布勒合山谷内,距离青河县城西南方向20千米的一处黑石山坡上,现存有60幅岩画。它们以点线凿刻成剪影式图案,有人骑骆驼、人骑马赶北山羊等大量人物和动物画面,也有的刻有六字真言和特殊符号等。这是“四普”的新发现,也是众多由当地村民提供的文物线索之一。 青河县博物馆馆长沙马丽·木拉提拜介绍,普查队和村民面对面讲解的同时,结合短视频平台,宣传“四普”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村民们发现线索,可以打电话、发微信,甚至直接到单位告知普查队员。得知吾勒肯布勒合岩画的线索的第二天,普查队员便和牧民一起赶到现场,发现文物不在“三普”名单内,随即对其进行记录和调查。 技术不断迭代,精神代代相传 此前已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23年11月起开展。普查总体目标是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机制,规范认定标准和登记公布程序,健全名录公布体系;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培养锻炼专业人员,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张慧玲已从事文物保护工作30余年,曾在“三普”中主要负责测量绘图的工作。“那时主要靠人工测量绘画,精确性是最头疼的问题。现在有了高科技工具,绘图方便多了。” 科技的进步也是买提卡斯木·吐米尔感受到的主要变化之一。以前的设备很简单,定位的坐标会有一定的误差。现在不仅有RTK技术(一种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获得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记者注),还配有无人机,收集到的数据更准确。 技术不断迭代,对于文物保护的精神在青年身上代代相传。来自新疆师范大学的在读研究生王殷杰,自4月起加入荒漠无人区专项调查,主要负责文物样本的采集、描述与绘图。 来到沙漠之前,老师告诉王殷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如水,到处都是,深入腹地后他才深切体悟这样的形容。“晚上睡觉时,你可能觉得什么都没有。第二天一早醒来,你会发现,你的睡袋里和周围都是沙子。”他觉得“四普”有意思更有意义,坚定了以后继续从事考古行业的决心。 郑志琦是一名00后,两年前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加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也参与了本次荒漠无人区专项调查。“不论是文物普查还是文化遗产保护,都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他表示,很荣幸有机会参与“四普”,希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向前辈学习而不断进步。



-
{{item.nickname}}回复:{{item.other_nickname}}{{item.text}}{{item.time|relativeTime}}
回复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