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空经济“要地”比“要天”重要了
最近看了不少低空经济的专家言论,在发展低空经济这个问题,不外乎空域管理问题、航空器产业技术问题、基础设施网问题、飞行安全问题,没有专家提地面要素供给问题。如果希望激发低空经济的市场化需求,就得根据用户需求设计起降点,而不能按照民航、通航的机场-机场思路。现实问题是,有需求的地方都不是公共用地,起降点建设不是你想建设就可以建设的,没有需求的地方,你建设再多起降点,也不符合市场规律。低空经济的市场需求激发,最终还是得落实到“土地”问题上,毕竟,没有人能生活在天上。很多专家谈空域问题,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个伪命题。开放与否,那根本不应该是地方政府、产业界需要关心的问题。如果不开放,自然没有经济发展的前提。至于如何开放,那是有义务有责任考虑这个问题的单位该操心的事情,不应该浪费产业界的资源。就仿佛搞房地产经济,如果土地供给还存在不可逾越的非经济因素,那还谈什么发展问题。至于地方政府能够用空域怎么赚钱,自己找专家私下研究就好,目前的问题,是有空域没人用,谈卖天赚钱有点早了。至于航空器的产业技术问题,这个看起来是问题,但本质上是投资强度、供需匹配和时间积累的问题,也不存在不可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我国没有满天飞的通航飞机,没有太多有人驾驶的低空航空器,这个反而有利于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普及。如果先把有人驾驶航空器搞得满天飞,这就是在给低空经济添堵,而不是添油。今天的马路上,如果没有几亿辆有人驾驶汽车,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早就上路了。至于各类专家操心的低空航空器续航问题、载重问题、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工程问题,根本不应该浪费非工程领域专家资源去重复讨论,干就完了,有啥不能解决的工程问题呢。10年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各路专家担心的能源问题、安全问题,现在一个也没发生,比亚迪、华为的工程师一个一个都解决了。反而是比亚迪、华为无能为力的基础设施短板一直存在,前段时间发生的严重汽车事故,确实有滥用车辆辅助驾驶功能的问题,但反映出的是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没有跟上交通工具的发展速度。。。汽车消费者已经不想再要方向盘,车企也被迫认为可以不要方向盘,是道路不够智能,不允许取消方向盘。归根到底,掣肘智能汽车进化到下一步的是基础设施,不是汽车本身。同样都是汽车制造企业,在追求新技术应用方面,显然民营车企比国有车企更有积极性。参考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我们讨论低空经济的发展。无论航空器还是基础设施,都是工程问题,就应该交给工程师。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程师队伍,没有工程问题,培养这么多工程师有何用?我们在消费无人机领域已经处于全球绝对领先地位,我们需要的低空经济航空器应该是工业载物、载人航空器,不是玩具和3C电子,是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目前把消费无人机纳入低空经济统计,明显误导产业发展方向。低空经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载物和载人航空器,这个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培育大量航空器制造企业去搞定制化的工程开发,然后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航空器制造产业生态。这个领域工程短板非常多,也是投资最热门的领域,但这个领域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必然是几年后生产出来的大量低空航空器卖给谁,大量投资如何解套的问题。



-
{{item.nickname}}回复:{{item.other_nickname}}{{item.text}}{{item.time|relativeTime}}
回复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了
发布评论